当我放下焦虑,合理放手,儿子学习的“精气神

  • 上传者:admin
  • 日期:2022-04-06
  • 浏览次数:0



作为一个通过读书成功走出农村,在新一线城市安家落户的人,我的人生经历让我坚信: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,也是我们普通人的出路。


640.png


所以,自从儿子踏进小学校门的那一刻,我就为他规划好了学业路线:




小学打好基础,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,到了初中再冲刺重点高中.......只有考上重点大学,将来才可能有好的出路。





小学时,儿子在我严厉的管教下,成绩比较理想。即使偶尔不爱写作业,闹闹情绪,但经过我苦口婆心的教导,还是会乖乖听话。


但自从儿子上了初中后,一切就逐渐失去了掌控。


01


初中和小学的学习氛围完全不同,各科作业多,学习难度大,儿子开始觉得学习吃力,经常抱怨老师讲得太快,卷子太多根本做不完等等。


每次听到这种丧气话,我都会严厉教育儿子不要逃避:“别给自己不用心找理由,大家都是一样的老师,一样的卷子,那为什么别人能考好?”


每当儿子拿回分数越来越低的试卷时,我的焦虑和怒气就更加强烈,一遍遍地数落儿子,督促他加把劲儿:





你看看你,才初中就跟不上了,以后怎么办?

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思玩手机?马上就要考试了,你复习好了吗!

天天都在为你操心,你连好好学习都做不到吗?长点心吧!





然而,根本不起作用,我越催促他越反感,越叮嘱他越抵触。


看我的眼神,也从小时候的害怕、讨好,变成了如今的“仇人见面分外眼红”。


02


那天,班主任给我发来了儿子的成绩,考了全班倒数第七,老师告诉我:“平时心思都不在学习上,初一要是追不上,以后就很难扭转了,因为差距会越来越大。”


我气急败坏的想去揪儿子算账,却看到他正闭着眼睛摇头晃脑的听歌,作业连碰都没碰。


对这么差的成绩也没有丝毫羞愧,压根没往心里去。


我上去一把扯下他的耳机:“你要是再考成这样,就别念了!我给你办退学,你出去打工去吧!也比这样天天人五人六的上学,花我的钱又不好好学强!”


儿子梗着脖子,恼羞成怒地盯着我:“那你给我办退学!明天就办!正好我也不想念了!老子到哪里还不能混口饭吃!”


这下彻底激怒了我,我扬起手就打了他一耳光:“你个逆子!跟谁老子、老子呢!”


儿子咬牙切齿,青筋突起,恶狠狠地瞪着我:“我要是逆子,也是你养的!我也不想有你这样的妈!”


那一刻,我心态彻底崩了,没想到自己用尽全力,却听到了儿子说出这样的话!


晚上,我一夜未眠。我感觉真的很无助,不知道要怎么办。


之后一段时间,面对不上进,跟我们对着干的儿子,经常情绪失控,三天两头大吵一架。


实在没办法,只能去网上找看看有什么好方法,也是在这个时候,我了解到陕西大正教育,于是到陕西大正教育寻求帮助,通过自己的学习,调整,一步步改变了儿子厌学、叛逆的现状。


03


我问了陕西大正教育专家白老师一个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:“为什么我该说的都说了,该做的都做了,儿子却越来越厌学,对我也像仇人一样?”


听了我的讲述,白老师告诉我:





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是没有爱,而是用错了方法, 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了孩子的“监工”!


一些父母关注孩子的方式,就像永不熄灭的探照灯,360度、无死角地高强度照射,全方位地管控着孩子。

孩子无法在探照灯下保留空间,父母也看不清孩子真实的模样。





而父母明明在控制,却不断指责孩子:





你为什么不能好好学习?

你看看人家!别人行你为什么不行?


我都是为了你好!





包括那些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“提醒”、“催促”,都可能打着“我担心你、为你好”的旗号,抢过了孩子的学习主体权,让孩子觉得时时刻刻都在受到你的操控与监督!


所以,在你的心里,你是唠叨、操心,是操心孩子的学习,为了他好;


可是在孩子的眼中,看到的是一个说教欲旺盛的家长,想要全方位、360°的控制自己,哪怕一点小事都会换来无休止的数落。


白老师的话让我醍醐灌顶,原来,我一直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,而没有代入孩子的感受。


“那我以后该怎么做,才能和儿子有效沟通,不再那么厌学呢?”


白老师说:“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手!把孩子的责任交还给孩子自己!”


同时,在沟通的时候记住三个关键点:
关注沟通的本质、

尊重孩子的感受、

真正换位思考

04

1、关注沟通的本质


很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,心态上都非常放松,想说什么说什么,想到哪里说哪里。


但本质上,家长和孩子交流的目的,是为了有效传递信息。


所以,在对孩子讲话之前,放下偷懒的心态,先问问自己:我说这句话,是想给孩子传达什么信息?然后围绕核心的信息,去组织语言。


过多的重复、情绪词、语气词,只会冲淡信息的密度,分散孩子的注意力,只会激起孩子的烦躁情绪。


著名作家刘震云曾经说过:一切的啰嗦重复,都是父母在发泄焦虑以及转嫁责任的表现。


当你车轱辘话反复说,还强迫孩子对你有好态度时,又怎么能让他对你心服口服呢?这不仅换不来孩子的尊重,反而在消磨他们的生命力。


2、尊重孩子的感受


作为父母,最爱的就是孩子,孩子的心里也知道这一点。


只是很多时候,家长采用的教育方式磨平了孩子的感恩情绪。比如很多父母每天晚上看到孩子,问的内容都是这些:





“怎么又在玩手机、看电视、打游戏?”

“作业写完了吗?”

“怎么还不去写作业?”

“考试考得怎么样?”





孩子考好了,就和颜悦色,没考好,就训斥责怪。


加上每天听到的这些话,青春期的孩子格外敏感:你们爱的是我,还是我的成绩?


就像网上流行的段子一样,如果父母一回家,孩子马上就问:





“今天班上得怎么样?”

“这个月评上奖金了吗?”

“怎么又没有你?你看看别人家的家长!”





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?


所以,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感受,不要想当然地就把自己的担心转嫁到孩子身上。


比如,出于担心,经常聚焦孩子不好好学习、丢三落四、不专心等等,结果关注越多,效果越差。


3、不要以己度人,而是要真正换位思考


很多家长都容易进入“以己度人”的误区,认为我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好,那他就应该领情,感恩。


但是,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,都不喜欢有人全方位地管着自己,对自己唠唠叨叨。


所以,当你觉得孩子开始不听话、跟你对着干时,可以认真回想一下跟孩子聊天的每一句话,或者找机会录下来。


通过回听,你会注意到,原来自己一个意思重复了那么多次,还有很多无意义的情绪宣泄,没察觉的指责抱怨。


换位思考一下,如果你是孩子,听到家长打着沟通的名义,却翻来覆去说着同样的唠叨,还动不动就指责几句,你会不会觉得烦?如果你会,那怎么说可以避免?


经过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反思,我渐渐走出了思维的误区:




以前,我总把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嘱咐,视作母爱的坦然,如果儿子不接受,我就会感到寒心,认为他不懂得感恩。





现在,我明白了,无论是喋喋不休地说教,还是连绵不断的抱怨,都是表达诉求的方式,但这几种方式,从来不是人们想要的。


儿子要应付繁重的学业压力和新的任务挑战,要受青春期的荷尔蒙的影响,这些都是他需要自己面对的,我就不要再给他施加“紧箍咒”了。


我把白老师的那句“管住嘴,守住心”,当做座右铭,每天时时刻刻提醒自己。


在和儿子沟通时,我注重观察孩子的反应,如果他流露出了些微的走神,心不在焉,或者不耐烦,我就立刻提醒自己:是不是讲得太多了?然后,就主动停止谈话。


而我惊奇地发现,当我不再紧跟着督促,儿子感受到的压力小了,反而对学习开始上心了。


每天晚上,他都要学到11点多才肯上床睡觉。不看着就不学习、不叮嘱就玩手机等,这些以前让我焦虑的场景也很少出现。


在日复一日的努力里,儿子的努力也有了回报。


最近的几次小测中,他的成绩稳步提升,让老师都感到惊讶,连连夸奖他“能吃苦,有韧性”。


老师的鼓励,也让儿子收到了正面反馈,学起来更起劲儿了。


回想起来,儿子的改变,是因为我变了,而我的改变,是懂得了分清界限,懂得了尊重,懂得了换位思考,成功将学习的主体责任交还给了孩子,帮助孩子找到了学习的内在动力。